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屈原为什么投江,以及屈原为啥要投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种时候人们总是会想起屈原,毕竟端午节是因为纪念他才有的,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1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投江而死的,屈原为什么选择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原来,在投江之前,屈原因为变法不成遭奸人陷害,被楚怀王流放。第一次,屈原被流放到汉北,就在流放期间,秦楚两国交恶,战乱连连,楚国不敌秦国压力最终答应秦国赴会议和。
此时屈原刚刚被流放归来,他力劝楚王不要赴会,只怕有去无回,这明显是秦国设下的陷阱,可是楚王不听,他担心不去赴会惹怒了秦王,于是就执意赴会了。后来正如屈原所说,楚王有去无回,一到会盟地点,楚王就被秦王扣押。
后来楚王死在秦国,秦楚两国关系决裂,大战在即,可惜此时屈原又被流放了,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这次他被流放到江南。而这一次,屈原历经了十八年。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首都郢都,楚国被迫迁都,楚国大败。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屈原便在江南投江自尽了。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
前面说到楚国被秦国攻破,楚国首都被秦国霸占,这个消息传到屈原的耳朵里,他为国破家亡而悲愤不已,但是他也知道,郢都被占,自己返回郢都的希望已经破灭了。几近国破家亡的局势以及没有返回故里的希望,双重打击让屈原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屈原是个爱国志士,心系家国安危,如今楚国被攻破,屈原也无颜存活在世上,所以选择以身殉国,投江自尽。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屈原选择自己是为了逃避现实,而并不是以身殉国,为什么这么说呢?
《离骚赞序》中记载,当时楚国奸臣当道,屈原痛恨昏君无能,而他起初挣扎的想要证明自己的壮志理想,但终究因为世事混乱而没能遂愿,所以不能改变这社会,他也不想让自己的清白被这混浊之世给玷污,于是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自尽。
其实说屈原逃避现实到不如说屈原是愤世嫉俗,他痛恨当时社会,但是凭借他一人之力又无法力挽狂澜,所以最终因为不能救国家于危难,救世人于水火而感到自责,再加上楚国首都已经被攻破,楚国名存实亡,所以屈原也无颜苟活,因此而选择了自杀,他的.死不是逃避,不是懦弱,是以死明志,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2
关于屈原为什么选择投江这种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珍贵的生命,历来说法不一,人们猜测的他投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国而死。当时的秦国特别强大,楚国的都城被秦攻陷后。屈原感到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作为一个对楚国有着浓烈情感的人来说,屈原不愿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发生,因此投身汨罗江中。
2、为想要完美而死。屈原性格刚直,而政治是黑暗和残忍的。屈原发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楚怀王这样君王的带领和无能却攻于心计不为民政的同事们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业。屈原想要的是“明君”和“哲王”,想要能真心为百姓做出业绩的同事,而赤裸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将他扇醒,终于投江。
3、为救顷襄王而死。这是一种较为新奇的说法。起源与一个民间传说怀王死后,楚国已经变的不能再承受任何的攻击,而那时候的秦国经常对楚国进行侵犯,终于攻占了郢都。倾襄王在被秦国追杀的过程中想到了流芳在汨罗江附近的屈原,想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扳回一局,重振楚国。然而秦军得知倾襄王的想法后追随而来,屈原为力保倾襄王,便与他交换衣服当着秦军的面跳下汨罗江,襄王获救。
总的来说,不管哪种原因,屈原或是因为绝望,或是因为大义和性格原因都使得他不得不投江自尽。
屈原为什么投江
为了自己遵循自己的心志向,屈原自沉原因,屈赋说得很清楚。
《离骚》写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坚持人格的“清白”、耿“直”,不愿妥协从俗,是屈赋的主旋律。
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借用“芳草”、“美人”、“好修”、“信洁”等形象言辞,反复强调人格美的可贵可爱,反复强调对它要有坚定不渝的贞操。
屈原的绝命词《怀沙》,丝毫没有亡国形势的逼迫,没有殉国的迹象。《怀沙》写明自己有赴死的意向,赴死的理由不是殉国,而是殉自己高洁的心志。
屈赋中没有殉国的内容,汉代人也没有屈原殉国的说法。汉代人对屈原的赞颂都集中于他的人格高洁。
刘安赞扬屈原“志洁”、“行廉”,贾谊《吊屈原赋》也是“高其志”,司马迁《屈原列传》说屈原感动他的是“其志”、“其为人”,王充颂扬屈原“洁白”,王逸颂扬屈原“清白”。
至于屈原投河原因,王逸说得很清楚:“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扩展资料
屈原的文学成就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
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
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二千四百多字。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
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参考资料:人民网-屈原投河并非为“殉国”,而是殉自己的心志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屈原投江的三大原因
屈原见到楚国日渐衰落,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得不到施展,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因此,屈原之所以投江自尽,无非几个原因
其一是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施展,朝中大臣对他各种排挤。
其二是因为楚王的昏庸,楚怀王是非不辨,好坏不分。
其三是郢都被攻破,楚国随时可能灭亡,他不愿意做亡国奴。
屈原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政治家,他很爱自己的故国,在他的改革期间,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惜,楚国连着几代君王皆是昏君,他的一腔热血,注定是要付诸东流了。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端午节 是纪念中国古代贤人屈原的节日。在两千多年前,屈原为了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那么屈原投江的原因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屈原投江的原因,欢迎阅读。
↓↓↓ 屈原之死揭秘 ↓↓↓
屈原投江 屈原为什么投江?屈原死因之谜
屈原做出的突出成就:思想、政
离骚和九歌赏析:屈原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屈原之死另解:与楚王妃幽会被杀后投尸江中
屈原可能不是投江自杀 而是采用了其他方式下葬
关于屈原之死的各种说法,自尽还是谋杀?
人们至今仍怀念、纪念屈原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投江 屈原为什么投江?屈原死因之谜
屈原投江的原因:政治上的失败
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屈原投江的原因:楚王的昏庸
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屈原投江的原因:新君继位
楚王的两个儿子继位,一个是新楚王,一个是相国,他们俩是楚国人最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陷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位了,而满朝的大臣,也一致拥戴这两个人,唯一一个反对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单势孤,被新君给流放了,这一流放,就二十几年,屈原当时虽然被流放,但身体和精神却一直很好,只不过就是放心不下当时的朝政,可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屈原投江的原因:楚国灭亡
楚国最终被秦国给灭了,知道国亡后的屈原,万念俱灰,什么想法也没有了,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就这样,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被流放的原因
先来 说说 屈原第一次被流放的原因吧。当时,屈原官拜左徒,而且身兼多职,他在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主张变法削弱贵族势力,然而贵族数量庞大,势力强大,非他一人之力能动摇,所以最终他抵不过贵族势力,遭到陷害而被流放,这便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
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是因为奸臣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坏话,而楚怀王昏庸,竟信以为真,于是将屈原流放。那么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是因为什么呢?
公元前299年屈原第一次流放归来,三年后,怀王死于秦国,屈原一直主张不要与秦国议和,而是与秦国保持距离,虽然这次事件让秦楚断交,但是后来迫于秦国压力,楚国不得已还是要与秦国议和,屈原再三劝谏终无用,最终反而因为不忠不义而被流放。
其实这一次,屈原说的也是对的,不与秦国议和,或许楚国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屈原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一直努力劝谏。可惜如此忠言被说成是大逆不道,所以被楚王再次流放。
其实屈原两次流放都是因为忠言逆耳不中听,所以被怪罪下来遭受流放的惩罚。第一次劝谏,楚王不听,结果败在秦国之下,被迫割让土地。遭受失败之后楚王才知道屈原说的是对的,因此又重新任用屈原。可是,第二次误会屈原就导致楚国首都被秦国占据,如此巨大的损失让楚国几近灭亡,此时楚王想要再任用屈原已经没有机会了。
屈原投江的 故事
提到屈原,大家第一反应是端午节,接着就是吃粽子,再接着就是粽子是蘸糖还是蘸酱油的问题。如今,除了屈原当年投江的地方的人会大肆纪念,其他的人多是吃个粽子象征性过一下吧。
话说,当年楚国的灭亡不过是压死屈原的最后一根稻草。屈原身为楚国贵族,按理说仕途应该会一面坦顺。坏就坏在他性格中的那份耿直,眼中的容不得一粒沙。他自己一心为这个国家着想,其他人若有过失他会当面指责,毫无余地,这样性子的人在官场自然是结下不少的怨。
再者,楚王昏庸无能,轻易的被秦国张仪挑拨与齐国的关系,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趁着屈原去齐国当说客的空档,他坚决向秦国要了张仪回来不杀,反倒让人诳了去楚国。屈原虽然极力劝阻却抵不过大家的声音,终于楚王此行是一去不复返。两个儿子上位,全部人都在支持,只有屈原一个反对的声音。那新上任的王不拿他开刀拿谁,二话不说将其发配流放。
屈原在被流放的二十多年里,依然忧心朝政,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想必是不好受。在他的《离骚》种有一段描述他跟渔夫的对话。渔夫劝其在这乱世中求得自保,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如今的境遇对他来说或者是一件好事儿。
但是屈原骨子里的傲气不允许他在这乱世中当一个躲避的懦夫,最终在国破的时候,他选择了投江。
屈原的这份爱国情怀真是让人又敬佩又惋惜。
下页更多屈原之死千古之谜的真实资料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吃粽子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在《诗经》的基础上,对楚国的民歌加以改进,创立了“楚辞”这种诗歌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早年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屈 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成为中国诗歌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 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纪念仪式。
以后每年 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怕是因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以身殉国。这一种说法,以清代学者王夫之和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代表。他们认为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 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楚国和其他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 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他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自称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称号。
楚国的君臣同样有这种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 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 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楚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楚国灭亡指日可待。
据此,现代的屈赋研究者大都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军 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故而投江殉国。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写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 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他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写道:“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还有一种说法是屈原以死谏楚王。持此说的人认为屈原看到楚国“党人”横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没有忠良之臣,国家没有抵御外敌的力量,楚国将面临 亡国大祸。满怀救国大志的屈原却遭谗言而被流放,报国无门的他没办法身谏楚王,哀叹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绝望的'屈原决心以死来震醒昏君。屈原在《离骚》篇末 有“吾将从彭咸之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贤士大夫,他曾忠心劝谏国君,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来屈原之死是“尸谏”,是向彭咸学习而来的。
最近,有人对屈原的死提出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屈原并非死于自杀,而是被谋杀。屈原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理想的诗人,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是其中之一。
研究这篇文章,我们通过屈原谦卑的态度判断,“湘夫人”拥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过了屈原本人,很可能是一个王室成员;“湘夫人”有着惊人的美貌; “湘夫人”是位已经出嫁的、受道德礼教制约的女人,她不能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与其秘密幽会。而标题“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国,“夫 人”就是妻子。对照王宫里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这四个特征的只有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屈原与怀王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他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了 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人正式立太子为王,是为顷襄王。耐人寻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闻听此讯后却禁不住的欢欣鼓舞、欣喜若狂。因为屈原相信 他的老情人“湘夫人”会想尽办法说服顷襄王,让他重返京城,再握权柄。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 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绑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 酷的历史悲剧。
屈原为什么投江呢?
原因是:屈原虽忠于楚怀王,却屡次被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诽谤而流放,最后投江而死。
由于受到贵族的排挤,屈原先后流亡汉北、沅湘流域。在秦将白起攻打楚都颖之后,楚顷襄王不得不与那些掌权的贵族们一起,狼狈逃亡,保于今河南淮阳。极度苦闷的情绪下,投汨罗江自杀。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
屈原的文学成就: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屈原为什么投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屈原为啥要投江、屈原为什么投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屈原为什么投江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