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或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服用“冷香丸”造成了宝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扭曲了宝钗的真实心性。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 (3分)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
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
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病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
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
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
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
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B.“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指的是李响参加革命直到在南泥湾牺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这些事,因此对他有些误解和埋怨。
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没有意义的。
D.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开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魔幻的情节中凸显现实生活的真实,拓展了小说的内部空间,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
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
D.从前文故事中的李响到导游讲解的烈士李响,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感知其形象。小说以“我”的一声呼喊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8.“铁铲”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结合李响和李游这对祖孙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乙)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①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者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棋,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①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王后。
(节选自《战国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用事,指执政、拥有权力,也指起兵、使用武力,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C.黑衣,战国时,赵王宫中值宿警卫常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周制,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急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要求让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坚决拒绝,一意孤行,拒不纳谏,表现出她作为母亲溺爱少子、护犊心切的一面。
B.触龙面对怒气冲冲的太后,先表达自己对太后想念关切之意,再询问太后的饮食,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对进谏的抗拒心理,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
C.触龙在和太后叙家常中巧妙地接近主题,触龙请求太后为幼子安排职位,对幼子的关爱之情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进而谈到为孩子做长远打算的事。
D.触龙之所以能让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大臣的意见,是因为他能动之以情,更能晓之以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长远考虑,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日食饮得无衰乎?
14.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什么共同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树爱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一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温润含蓄的人格追求。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与诗人抒发的沉痛感情相关,也与诗人选取的意象相关。
16.陆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这首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3)《过秦论》鉴于秦由盛及衰的过程,提出其灭亡是由于“______________”;《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则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割地而灭亡的教训,不要被敌国胁迫而进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观星热悄然兴起,国庆长假期间,不少地方的星空营地一房难求。幕天席地,枕着星河入眠颇为浪漫,吸引着各地游客①____________。
星空观测对天气有着极高的要求,云量、月相等都会影响观星的效果。正是由于天气的②___________,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观星往往意味着专业的知识、昂贵的设备、偏远的地点、简陋的环境,参与门槛较高。如今,随着技术装备的普及与完善,星空观测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户外休闲旅游的又一热门选择。
(1)除了观测时的天气,(2)另一个降低观测效果的重要因素,(3)是大气透明度在起作用。(4)过去,观测者们往往倾向于前往遥远的西部和海拔较高的地区,(5)空气质量较好,(6)且远离非自然光源。如今,想寻找一个合适的观星点,已经不用③____________去“追逐”星星。“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最近展示了一幅在故宫拍摄的星轨图。清晰的星轨,成为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真实写照。身处繁华都市,同样有可能欣赏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的美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放眼神州大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盎然绿色不断拓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结构和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盈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变化不仅是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动物也必须适应它。随着全球变暖,①_______,它们的喙、四肢和耳都变得更大,以便更好地调节体温。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鸟类专家说,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现象,而且是逐步发生的,( )。但这些变化发生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和多种多样的物种之间,所以除了气候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特别是鸟类出现了强烈的变形。自1871年以来,澳大利亚几种鹦鹉的喙的大小平均增加了4%-10%,②________。北美黑眼灯芯草雀是一种小型鸣禽,在寒冷环境中,喙的增大与短期极端温度存在联系。哺乳动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报告说,木鼠尾巴长度增加了,而蒙面鼩尾巴和四肢的尺寸也增大了。
该专家说:“变形并不意味着动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一切都‘好’,而只是意味着③_________。但我们不确定这些变化的其他生态后果是什么,或者是否所有物种都能改变和生存下去。”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因此很难确定其是否为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
B.因此确定其是否为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是很难的
C.因此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造成的
D.因此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也有人说,一个人经历的范围,就是他的人生;还有人说,一个人计较的范围,就是他的胸怀。
正值芳华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解析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原文,只有找到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间,然后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加以比较,辨析其细微差别。B “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材料一第四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故选B。
2. 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观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A 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最后“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三段。故选A。
3. 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C “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故选C。
4. 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文章采用驳论,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
5. 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解答本题应从文意入手,理解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抓住重点语句。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可综合这些分析作答。
6. C
解析: “可笑而且没有意义”错,“我”在心里与想象中的祖父对话,是因为他瞒着家里离开,没能对家庭尽到责任,“我”的心里有心结需要解开。
7. B
解析:没有肖像描写。
8. ①表现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②使前后的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以及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形成了前后的照应。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解析:由“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铁铲”表现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由“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可知,“铁铲”便前后的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以及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形成了前后的照应。由“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9. 舍家为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
解析:由“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可知,“南泥湾精神”是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由“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了”“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南泥湾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由“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可知,“南泥湾精神”是勇于开拓,敢为人先。
10.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以膏腴之地”作“封”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山陵崩”是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语,“长安君”作后一句的主语,中间要断开,排除A。
1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文中是第二种意思”错,文中“用事”为执政、拥有权力的意思,是第一种意思。
1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错,文中触龙劝谏赵太后,是让长安君为国立功,增加政治资本,以便将来在赵国站得住脚。
13. (1)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2)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参考译文:
(甲)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乙)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14. 二人有效劝告的共同原因是:从对方最在意的点入手,进而晓之以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秦伯重国家之“利”,烛之武让秦伯意识到灭郑危秦、存郑益秦。根据“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可知赵太后爱长安君,触龙抓住了她的爱子之心,让她意识到让长安君当质子为国立功,将来才能“自托于赵”,这才是长远的爱。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共同点在于从对方最在意的点入手,进而晓之以理。
15.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的理解能力。 “儒雅谦恭、温润含蓄”错误,“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到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16.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诗中来看,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借以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如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这是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有满腔的壮志,但是却只能“身老桑村麦野中”。颈联“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这是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表达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展现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却身老乡村的愤恨:额联“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孤独寂寞的伤感;尾联“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这是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华友了,诗人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曾经的好友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诗人形象。
17.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8. ①慕名而来;②变幻莫测;③跋山涉水(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不远千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前面说到不少地方的星空营地一房难求,所以幕天席地,枕着星河入眠颇为浪漫,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慕名而来”,指仰慕名声而来。所以本处可填“慕名而来”。第二处,本处陈述的对象是天气,天气变化很多是不能预料的。“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变化多端,难以揣测。所以本处可填“变幻莫测”。第三处,前面说到,过去,观测者们往往倾向于前往遥远的西部和海拔较高的地区,而现在已经不用去那些遥远的地方了。“跋山涉水”,指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本处可填“跋山涉水”。
19. 三个“就是”形成排比,增强语势,使用判断句式,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本处由三个短句组成,这三个句子都采用了“……就是……”的句式,句式一样,所以形成了排比。“……就是……”采用了判断句,并且连用了三个句子,所以增强了语势,而这三句话都是在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排比句的使用起强调作用。
20. (2)“降低”改为“影响”;(3)去掉“在起作用”;(4)“和”改为“或”;(5)“空气质量”前加“那里(该地区/这些地方)”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2)“降低观测效果”错误,“降低”和“效果”搭配不当,应将“降低”改为“影响”。(3)“另一个降低观测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大气透明度在起作用”错误,“重要因素是……”和“……是……在起作用”句式杂糅,可去掉“在起作用”。(4)“前往遥远的西部和海拔较高的地区”错误,“和”不合逻辑,应将“和”改为“或”。(5)“空气质量较好”错误,成分残缺,“空气质量”前加“那里(该地区/这些地方)”等。
21. A
解析:B.“因此……是很难的”,较为接近口语的语气,不符合该语段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要求。C.根据括号前文“气候变化是……,而且是……”可知,此句主语是“气候变化”,因此选项中“动物这些变化”的主语“动物”与前文衔接不畅。D.括号前文“气候变化是……,而且是……”中,已经出现了主语“气候变化”,因此此项后文又出现“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会显得语句过于累赘。故选:A。
22. ①动物们的身体在发生变形;②这与气温的变化有直接关系;③它们在变化以便生存下去。
解析:①根据前文“动物也必须适应它”可知,该处的主语应是动物;根据后文“它们的喙、四肢和耳都变得更大”,可知,这是对第一处的具体展现,而“喙、四肢和耳”指动物们的身体,“都变得更大”是指动物身体的变形。故此处应填“动物们的身体在发生变形”的相关内容。②根据后文“在寒冷环境中,喙的增大与短期极端温度存在联系”可知,此处应填它们的变化与温度 的关系,故此处填“这与气温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的相关内容。。③根据前文“变形并不意味着动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一切都‘好””和“只是”,可知此处应填表示中性或消极评价的相关内容,而根据后文“是否所有物种都能改变和生存下去”,可知此处应填“它们在变化以便生存下去”的相关内容。
23. 解析:
参考立意:
1.行万里路,见百变人生
2.丰富人生经历,见证人生的悲欢
3.以宽广的胸怀直面人生
材料例子:1“奥利给”大叔的生活是艰苦的,生病的父亲、残疾的弟弟都需要他照顾,但他毅然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没有任何抱怨。在很多人看来“奥利给”大叔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生活得那么辛苦,怎么会那么乐观积极?这其实是他应对苦难的一种方式,尝尽苦难却依然乐观,用乐观化解苦难,定能迎来光明。
2.回顾黄国平的人生经历,他的人生是充满挫折的,亲人相继离开,这对于年少的他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但他没有被命运打败,他将这些打击转化为动力,从小山坳走到了大城市,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3.韩信未作大将军之前,被县城的一个无赖拦住,要求他从胯下钻过去。韩信居然就钻了过去。后来韩信发达,回到故乡,那个无赖吓得要死。韩信没有报复他,还让他做了军队里的领队。
标签: 世界上的动物那几种是怕猴子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