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煤矿中的金丝雀?

无双 实时新闻 16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银叶投资

  近期,硅谷银行事件、瑞士信贷风波,让海外持续加息下的对大型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忧虑再次发酵。人类的思维往往倾向于将历史向未来进行线性外推,但庞大的金融体系内部往往充满着难以线性化的复杂相关性。在某一时刻,流动性或信用市场的断裂并不是个缓慢渐变的过程,而往往是突发的脆断。

  在当煤矿中的金丝雀停止歌唱时,矿工们应该立刻夺路而逃吗?

  一

  硅谷银行——好银行?坏银行?

  硅谷银行成立于1983年,为全美第16大银行,主要业务是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截至2022年底,总资产规模在2000亿美元左右,过去10年,无论在规模扩张速度还是净利润增速指标上,都体现特有商业模式下的高成长性,在这次受重创之前,资本市场也给了比较高的盈利预期和市场估值。

  在商业模式上,其专注于提供咨询和金融服务,为PE/VC和初创企业提供短期的资金贷款,凭借在服务端与客户群体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初创企业的融资金额也会以比较低的利率存放在硅谷银行中,比较低的负债成本、以及结合了认股权证等形式的信贷创新,这些形成了SVB的能力圈和核心竞争力,也是SVB高成长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传统银行,一般不愿意给轻资产的初创科技企业提供贷款,因为风险太难评估。而SVB具备评估创投风险的能力,甚至初创企业可以通过一纸风险投资协议(Term Sheet)在SVB拿到贷款。从这个角度来讲,SVB是一个好银行,这与美国的创新和冒险精神是一致的。

  但这样的商业模式会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最终的结果似乎也是舆论回归“传统解读”,将SVB定义为一家坏银行。

  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负债端是不稳定的,客户结构相对单一且集中在近几年低迷的创投圈子;其次在资产端也不会去追求传统的商业贷款,更多的是进行“安全”的债券投资。SVB持有较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vailable-for-sale securities,AFS securities)。而为了多挣几个点的收益去做大量的传统商业贷款,和它的企业文化并不兼容。正如科技企业的愿景往往都是“改变世界”,而不是每天考虑账面上的现金如何做利率风险对冲。SVB也认为自己核心优势也不应是经营传统存贷业务,而是与科技企业一起成长。进而,SVB管理层也倾向于在企业文化上也会与客户——科技公司保持对齐。市场可以批评硅谷银行没有做好利率对冲、没有调整期限错配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管理层存在的道德风险等,但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的运行模式和企业文化决定的,危机的各个侧面都深刻反映着外部大环境和内部治理的交互影响。

  二

  对比2008年——市场进化了,更聪明了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许多大型银行和现在的硅谷银行类似,在资产负债表上已经出现大数额的资产减记。其中一部分机构能安然度过危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当机立断,第一时间进行融资,补充了核心资本。

  例如当时的瑞银集团,向大型主权投资者包括新加坡国家投资局和阿布扎比主权基金进行了定向募资,之后又由瑞士央行稳定基金二次注资救助。虽然股本稀释严重,第一批接盘者亏损巨大,但银行完成募资后顺利度过了危机。

  从这个角度来看SVB的行为——披露亏损后提前布局融资(股权融资&借款规模),其实更多是向市场表达自己为应对当前和未来高利率环境预期下对资产负债表的积极调整,如果没有发生舆情发酵和挤兑事件,这样的行为本身是比较明智的,我们不能用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的角度去批判SVB的行为,度过危机才是首选项,即使折价发行、股价跌半,“活下来最重要”是银行管理者从危机中获得的启示。

  但是和2008年的区别是市场也在发生变化,SVB公告融资方案后,市场的理解立刻为“又来啊,和上次一样”,引起连锁反应,虽然有大型基金领投,但市场见多了银行补充资本的首轮投资者亏损严重,因而立刻产生了消极反馈;另一方面是自媒体的进化,让银行的报表瞬间暴露在阳光下,被市场充分讨论。几个小时内,市场就开始担心SVB是否已经实质性破产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银行的挤兑瞬间发生了。

  三

  银行体系风险溢出——随处可见的过度反应?

  市场对SVB事件的另一个担忧是风险向对其他银行的传导,加息的大环境下,一些依赖高杠杆融资或是期限错配严重的机构面临突发事件下流动性危机,但目前来看,这次事件对美国银行业整体的冲击是有限的,主要原因是:

  (1) SVB期限严重错配、且资产负债端同时出现问题的风险特征不具美国整体银行业代表性,而强力加息和期限利差倒挂放大这一风险;同时SVB底层资产美债、MBS等相对健康,并不会发生2008年抛售风险资产引发价格暴跌进而传到其他银行的逻辑路径;

  (2) 2008年后美国金融部门是有很明显的去杠杆过程的,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从2008年的120%+回落到现在的70%+,在金融约束上,2008年也没有巴塞尔协议III和沃克尔法则(Volcker Rule),叠加对金融业强监管的模式,所以现在大银行资本金相对充裕,整体资产负债也是比较健康的。

  (3) 现在美联储反应更加迅速,工具更多。美国财政部、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合宣布,从3月13日开始,美国硅谷银行的储户将可以提取存款,纳税人不会承担与硅谷银行决议相关的任何损失。为了提振市场对美国银行体系信心,美联储宣布成立名为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的紧急融资工具,将会向合资格的储蓄机构提供最长一年的贷款贷款。

  依赖特定商业模式的SVB面临资产净值折损和负债成本提升两端的压力,整体的流动性变得非常脆弱,具有特殊性,但可售证券科目亏损较高是目前美国银行存在的共性,连联储自己的表上都有1.1万亿美金的市值计价损失,继续激进加息,银行体系的整体AFS浮亏会继续增长。

  金融体系内,特别是银行体系的风险传染性不可小觑。正如塔勒布所说,“所有人都在一条船上”。很快,市场的担忧蔓延到了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机构之一,瑞士信贷。本周欧洲市场,特别是脆弱区域的银行股也开始出现了大幅震荡。

  四

  联储:激进紧缩的勇敢者游戏?

  联储若按照跟随通胀和就业率的读数调整利率路径,锚定高通胀继续加息并保持更久(higher for longer)已经被前一段的市场所定价。但SVB事件后,叠加对瑞士信贷的担忧,都表征在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正在扩散,之后联储的紧缩路径大概率会有所调整。

  (1) 作为联储主席,此刻鲍威尔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除了通胀、就业等传统可量化的mandate,政治周期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如果激进紧缩在2023年上半年引发了衰退,可以托辞是平衡通胀和就业,是为民生计。而现在市场已经出现风险端倪,如果坚持激进加息,市场就会归咎于美联储先无节操放水再激进紧缩,“风险都是联储制造的”。毕竟一旦流动性甚至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开始传染,最终是否可控可是不确定的。

  换而言之,此时(或许更晚几个月更好一些)出现某些“可控的”风险事件,是不是反而是鲍威尔内心乐于见到的呢?最好还伴随着通胀和就业市场的温和回落。联储可以再次扮演救世主,而在2023年末到24年上半年“合理”宽松,是在凶险的24大选年做不得罪任何一方的最优选择。

  (2) 即使不考虑上一点,金融市场的动荡,即使是小规模动荡,往往也会引发企业界的信心动摇,从而产生对总需求的滞后性冲击。在此次的SVB事件之后,就业市场数据一旦出现细微的降温迹象,都可能会引起金融市场乃至舆论共识的转变。毕竟未来一年的工作损失可能会带来的边际政治冲击可不小(很多摇摆州和郡往往也就差那几张票)。此刻通胀数据相较而言可能都不是太重要,失去工作带来的痛苦可远远大于汉堡和咖啡的涨价1美金。既然已经有国会议员质疑鲍威尔,你凭什么决定谁的工作是平抑通胀的代价了,那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其实鲍威尔比我们更希望见到一个能让他躺平摆烂的经济数据。

  五

  走不出的信用和货币周期

  大家此刻都最想问的问题,经由大佬Ray Dalio之口讲出:SVB和瑞信事件是不是一个长债务周期中最敏感的“煤矿中的金丝雀”?目前看起来非常稳健的传统信贷资产质量会不会逐步恶化,在未来某一时刻带来更大的系统性危机?

  此时此刻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静态看到的资本指标和经营指标都异常稳健,但是考虑信用周期的巨大动量,逆转的利率环境下,大量传统生息资产是不是还能覆盖再融资成本?全球银行的负债端到底能承受多高的成本上升?商业银行的核心资产之一的商业不动产,随着疫情、战争和网络技术不断下沉的时代,现金流可怜巴巴,在高息继续持续一段时间的环境下,到底应该如何重新评估其真实抵押价值甚至流动性底价?负债率高企、在能源和人力成本重压下的企业部门,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巨大再融资压力?

  此文截稿之时,全球金融市场短暂而剧烈的波动似乎已逐渐平息。实质性Bail out硅谷银行,再通过大型商业银行“市场化”给第一共和银行注入流动性的方式,监管者看上去既规避了以公众税款给问题银行买单,又避免了危机的螺旋式上升。地球另外一端,瑞士央行也如15年前一样再次出手,表达了对大而不能倒的瑞士信贷进行救助的意愿。毕竟普通公众可能在名字上都对瑞士央行/瑞士银行/瑞士信贷上难以进行区分。这些巧妙避过西方公众怒火的解决方案,甚至索性直面“都在一条船上,不救就都得死”问题的最终博弈结论摆着这里。于是从周四晚上,风险情绪又回来了,股票和债券投资人共同提前庆祝,在勇敢者游戏中,市场再次战胜了政策制定者。

  煤矿中的金丝雀停止了歌唱,甚至鼻子最好的矿工这次都闻到了瓦斯味,可是没有人夺路逃跑,大家都很淡定。

  Ray Dalio认为,SVB破产是短期债务周期泡沫破灭阶段中非常经典的的事件,其中紧缩货币以抑制信贷增长和通货膨胀导致一种自我强化的债务信贷收缩,通过类似多米诺骨牌倒下的传染过程发生,一直持续到中央银行创造宽松的货币来抵消债务信贷收缩,再下一个周期中,产生更多新的信贷和债务,为再下一个大债务问题埋下种子,这样的往复循环已经成为金融圈内的日常。即使人们也不断在提醒自己,对货币信用的反复透支,终将会在未来某日耗尽支撑现代金融体系的公众信心。

  但这一次,看起来并没有不一样。

硅谷银行,煤矿中的金丝雀?-第1张图片-无双博客

  注:原创文章,欢迎各合作媒体转载,并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涉及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产品要约,不构成证券的投资建议。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复制成功
微信号: A15586903116
6年诚信商家,24小时在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