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橱窗基金”限购频发,是追求业绩还是饥饿营销?

无双 实时新闻 90

  来源:券商中国 

  一边是主动权益基金密集取消限购,另一边是债券型基金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频繁公告限购,“限购”是否成为绩优基金的宣传利器?

  受年初权益市场波动放大的影响,债市延续了去年的牛市行情,债基成立数量大增,在今年已发行基金中,募集规模排在前30名均为债券型基金。随着债基发行火爆,“闭门谢客”的限购基金数量同样大增,Wind数据显示,3月以来,已有219只基金(仅统计主份额)采取了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措施,其中124只为债券型基金,46只为QDII基金。

  暂停大额申购的原因大多为“为了保证基金的平稳运作,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从限购数额来看,目前市场上单日大额限购1000元的产品有75只,其中48只为债券型基金,占比达64%,16只为QDII基金;限购金额100元的产品有53只,其中47只为债券型基金,占比达89%,5只为QDII基金;金额最低的4只产品分别为:金元顺安元启限额50元,东海祥利纯债、中欧兴利A和东海祥瑞A都是10元,限购10元的三只产品均为债券型基金。

  在业内人士来看,基金日限额1000万元以下,几乎等同拒绝机构资金流入;日限额10万元以下,几乎等同拒绝散户中的大户;日限额100元以下,和暂停申购差不多。

  华东地区某公募基金公司负责人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债市火热容易造成债券产品规模过大,资金闲置会存在降低基金收益的风险,基金公司为了保障原有投资者的收益,就会对基金进行限购。

  此外,有基金经理表示,短期债基需要特别注意市场风险,3月开始,国债到期收益率开始回升,下行趋势已经发生改变,债券市场目前或处于高位阶段,限购是为了一定程度避免被迫高位建仓。

  除债券基金外,年内频频宣告限购的另一类基金为QDII基金。QDII基金年内业绩较为亮眼,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615只QDII基金(不同份额分开统计)中175只实现正收益,其中收益率超过10%的有77只。

  在此背景下,多只QDII基金公告限购,其中仅3月25日,就有20只QDII基金启动限购。

  华南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近期QDII基金密集进行限购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外汇额度的限制,年内QDII基金业绩表现亮眼,资金涌入热情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外汇额度紧张,基金公司纷纷限购;二是部分QDII基金大幅溢价,公司也针对性地采取了限购措施。

  此外,国内QDII基金中的美元债以及全球债券基金等近期频频出现限购。有分析指出,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会导致美元债及全球优质高息债券的配置难度增加,基金限购也在规避因大额资金涌入对原持有人投资收益的摊薄,同时保护基金经理的策略有效性。

  今年,债券型基金和QDII基金成为宣布限购的主流基金产品,背后的本质仍然是绩优基金的限购,那么频繁出现的限购到底能否保持基金业绩?大额限购最低至10元,是否存在着“饥饿营销”的倾向?

  以此前最为吸睛的“橱窗基金”——金元顺安元启为例,该基金是一只绩优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屡创新高,尽管今年以来经历了较大幅度回调,但目前已再度接近前高,近五年收益率达294.75%,该基金在2022年下半年限额就已调至50元。此前,不少投资者认为该基金“看得见摸不着”,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宣传展示。

  有业内人士曾透露,发布限购公告有时是一种营销手段。绩优产品在公告限购后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关注度,有时基金公司会主动进行额度适中的限购制造营销话题,增加产品和基金经理的曝光度。不过,这种宣传有时是把双刃剑,归根结底,产品的热度还是取决于产品业绩表现,有时基金在被放大镜关注后,一旦走势转弱也会收获负面评价。

  该业内人士还表示,一部分规模小、业绩好、赚钱效应明显的主动权益基金会主动限购保持规模稳定,规模小的基金策略灵活,调仓相对容易,打造出基金经理的成名代表作后,提升基金经理名气,再通过发行新的基金吸引投资者。还有一部分基金是机构的定制化产品,限购则是为了拒绝散户购买。

  债券基金相较主动权益基金存在一定差异。有分析认为,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更多取决于基金经理的操作,一只明星基金限购后,找到与之相似的基金并不容易。不过,债券基金总体收益水平本就比较稳定,基金之间差距相对较小,找到类似产品并不困难,不同债券基金的投资策略虽然也有差别,但债券基金长期的主要收益来源来自于票息,一定程度上影响收益水平的久期和杠杆率的使用总体上也遵循较为稳定的规则。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认为,对基金管理人来说,天然有增加基金规模的动机和维持日常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因此在不影响投资运作的情况下,如果通过限制申购可以达到控制规模的目的,基金管理人则不会选择暂停申购。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基金公司增加基金规模的动机以及“橱窗基金”平均业绩好于指数水平,不排除基金公司采取“饥饿营销”来扩大规模的可能性,特别对于一些规模并非过大或过小、所投资标的也大部分为标准化资产的开放式基金来说,这种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复制成功
微信号: A15586903116
6年诚信商家,24小时在线
我知道了